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宋建華)周末,位于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古牧地鎮黃渠沿村的“希望的田野”家庭農場的草莓成熟了,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販前來。
農場內,草莓紅、葉菜綠、茄果鮮,靈芝也開始冒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在各級黨委、人民政府的幫助下,村民汪金貴與妻子馬曉燕流轉近400畝近郊耕地,創新技術員承包制建成了7個家庭農莊,聯合起來成立了“希望的田野”聯合農莊。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希望的田野”農莊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采摘農業,還不斷利用近郊游發展農旅融合,闖出了一條農莊融入農業產業鏈的現代農業新路子。
5月27日,在米東區古牧地鎮黃渠沿村的“希望的田野”家庭農場草莓種植區,批發商正在裝草莓。(全媒體記者宋建華攝)
小而優 年年引進新品有奔頭
沿著農場大門進去,道路一側是一大片草莓地,一顆顆鮮紅的草莓掩映在綠色的葉子中。
去年,汪金貴與技術員們合作引進了50畝草莓,今年進入勝果期。
前來采摘草莓的游客絡繹不絕,一顆顆紅潤鮮艷、甜軟多汁的草莓,不光是香甜了廣大消費者的味蕾,也鼓起了種植農戶的荷包。
這已不是汪金貴第一次引進新品種,開建農場之時,作為農村黨員的汪金貴就深入學習黨的“三農”政策,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發展特色農業。
近郊村青壯年多以務工為主,為了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汪金貴在米東區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將400多畝耕地劃分成片,從河南、甘肅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招收技術員一起打造家庭農場。
有種植經驗、懂技術的種菜“老把式”們一起抱團種地,農場越來越紅火,汪金貴有了新想法——引進新品種。
“要想把地種好,就要種別人沒有的。”汪金貴說,在米東區農業技術部門幫助下,他從引進口感番茄到引進采摘西瓜、彩椒、七彩番茄,再到引進靈芝,幾乎每年都會引進新品種。
每一個新品種試種成功后根據市場情況都會在其他技術員的農場里推廣。目前,農場已形成了以蔬菜種植為主,水果、靈芝為輔的現代化農業基地。
抱團種植、發展特色,讓農場的技術員們嘗到了甜頭。汪金貴說,僅草莓一項,50畝地每天平均銷量都在3噸到5噸,每畝地純收益數萬元。
游客在“希望的田野”家庭農場草莓種植區采摘草莓。(全媒體記者宋建華攝)
小而精 找準市場有盼頭
將大貨車停下,核對完訂單數據,來自昌吉水果批發市場的商戶陳彬就開始往車上一筐筐地搬運草莓。
路邊,這樣的大貨車已停了十余輛。汪金貴說,這都是之前簽好的訂單,我們安排工人早晨摘完草莓,他們每天準時來拉草莓。
草莓一層一層摞好,上面再蓋上一層浸濕的棉布。
一車能裝四五百公斤,拉回到市里一上午就能銷完。
“這里的草莓顏色好,果型均勻,酸甜適中,關鍵是供應充足,跟他們簽訂單我們放心。”陳彬說。
除了草莓有訂單,農莊的蔬菜、水果幾乎都在下苗時就有了“下家”。
汪金貴說,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瞄準市場發展訂單農業,實現因需定產,保障銷路和價格,種植戶可以把心思都用在地里,以好產品帶來好收益、創造好前景。
小而全 農旅融合有看頭
草莓地頭,汪金貴正興致勃勃地跟大家介紹剛打造的“地頭土灶”。
“地頭土灶”融合農村灶臺和燒烤架的作用,游客可以在農莊內燒烤、吃火鍋,實現采摘加工和游玩一體化。
今年,汪金貴打算在農莊打造采摘觀光體驗一體的農旅融合模式。
“土灶臺打算盤十幾個,還在旁邊搭了蒙古包和帳篷。到時候,游客可以帶著家人、朋友來體驗農村風景,采摘農村蔬菜,還能體驗一下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汪金貴說。
汪金貴還打算與村民合作,將牛羊肉、禽類等農副產品引入到農莊,既豐富農旅融合種類,也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旅游項目打造完成后,汪金貴打算第一批客人要請農莊的采摘會員來嘗鮮。
這些會員大多是經常到汪金貴農莊的顧客,按照農莊的會員制規定,他們提前繳納部分費用成為會員后,能享受采摘和購菜打折服務。
“我和愛人還在研究抖音直播,打算通過直播,將我們這里打造成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汪金貴說。
汪金貴說,人勤地不懶,農業有奔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盼頭,只要跟著黨的政策埋頭干,日子一定是芝麻開花節節高。